本文轉載自:敦煌英語教學電子雜誌 / Caves English Teaching
前言
隨著時代的變遷及教育的改革,目前社會上不僅尊師重道的精神日趨淡薄,學生在課堂上行為脫序的亂象更是諸多老師的夢魘、教學挫折感的一大來源。然此一現象並非僅存於近年歷經教改的台灣,多數先進國家都有嚴重的學生行為問題,連向來以「紀律」聞名於世的日本,近十年來亦出現學生行為脫序,導致教師難以管理教學無法順利進行的「學級崩壞」[01]現象。
由於學生行為問題對整體的學習成效及校園的和諧氣氛影響至極,許多西方國家近幾年紛紛針對此一議題深入研究,以重建課堂的秩序及校園的紀律。What Every Teacher Should Know about Classroom Management and Discipline一書,便是一本根據最新的「腦部研究」(brain-based research)理論,來探討學生行為問題的起因,以及教師應如何應對的實用好書。若讀者們也因處理學生行為問題而產生教學無力感,不妨隨筆者一同來探究本書作者所提出的各式課堂行為管理妙招。
本書內容概要
根本書共有六個章節,以下為各章內容重點整理說明:
☞第一章:Old-Fashioned Discipline
本章將舊式與新式課堂管理的相異處做一比較,並討論現今的教師在管理課堂行為問題時,必須先落實的三點要項: (一) 指導學生如何自我規範。 (二) 教師應在正式上課前,告知學生各項有關課堂學習及行為規定。 (三) 告知學生在各種場所及場合中,所應有的舉止表現。例如教室、操場、視聽教室、電腦教室等各有其使用規定,而自習課、小組活動或集會等活動亦有不同的言行規定,教師或校方應事先向學生說明這些相關規定。
☞第二章:The Basis for Off-Task Behavior
本章旨在探討教師平日最常面臨的課堂行為問題,亦即「學生上課分心」(Off-Task)及七大預防良策。作者所謂的“Off-Task Behavior”泛指學生不專注於學習而表現出的各種惱人行為,如與鄰座交頭接耳、打岔、搗蛋惡作劇、跑來跑去、講手機、發呆、睡覺等。
☞第三章:Dealing with Difficult Students
除了上述常見的課堂分心行為外,每一位老師在其教學生涯中,難免會遇到行為問題嚴重、令人束手的學生。有鑑於此,作者在第三章中特別討論面對這一類學生的對策。作者先描述五類特別難纒學生的行為特徵及構成這些行為的潛在因素,並逐一提出化解之道。這五種型態的學生分別為:「焦點人物型」(Students who want attention)、「權力慾望型」(Students who seek power)、「雪恥復仇型」(Students who want revenge)、「缺乏自信型」(Students who feel inadequate)及「清寒子弟型」[02] (Students from poverty) 。
☞第四章:Planning That Facilitates Positive Behavior
作者認為教師若欲有效地管理學生的行為,則必須先做好自我管理及課堂規劃。因此,這個章節作者特別主張教師在課堂中應以「高效能管理者」(Effective Manager)自處,並提出「課堂高效能管理者」所應具備的九大特質,做為教師參考努力的指標。例如:能引導學生建立良好的課堂行為、能使學生在課堂中保持興致盎然、能使教學活動順利進行並迅速冷靜地處理行為問題等。
☞第五章:Using Cooperative Learning Skills as a Guide
此外,研究亦發現(如本書所引述的Marzano, 1998),由於「合作學習」(Cooperative Learning)的方式能強化學生的社交技巧,故能增進其腦中「自我系統」(self-system)的運作,進而促進其學習成效,在第五章中作者提供數則如何將「合作學習」運用於學生行為管理的方法。例如:可透過小組討論的方式,指導學生在團體活動中應如何聆聽他人的發言並適度地發問等。
☞第六章:A Model for Classroom Management
最後,為了幫助教師落實書中所討論的種種行為管理策略,作者附上其自行設計的「課堂管理計劃表」(Classroom Management Plan),將管理學生行為時所應注意的十一大要項逐一列出,引導教師思考、規劃,十分簡便好用。例如:列出三個具體的方式,來確保學生覺得自己為全班所接受,而不受老師或同學排斥。
本書特色—以「腦部研究」的理論,看待並處理學生行為問題
筆者以為,與其他探討課堂行為管理的書籍相較,本書最大的不同點在於其以最新的「腦部研究」為出發點來看待並處理學生行為問題。根據本書的引述,Marazno(2001)辨識了人們腦中三大主司思考及學習的系統,即「自我系統」(self-system)、「後設認知系統」(meta-cognitive system)及「認知系統」(cognitive system)。「自我系統」主導人們的態度、情緒及信念。此一系統可分成四大區塊,即「重要性」(importance)、「自我功能」(self-efficacy)、「情緒反應」(emotional response)及「整體動機」(overall motivation)。當學生覺得教師在課堂上所呈現的資訊或指派的學習任務,對其本身具有重要性,且是其能力範圍所能吸收或完成的,然後再搭配良好的學習環境,如此便能使學生對學習產生積極正面的情緒反應,進而激發其學習動機,提升學習效率,降低行為問題的發生機率。因此,啓發學生正面的「自我系統」乃是學習及課堂行為管理之始。
學生的「自我系統」一經啓動後,其腦中的「後設認知系統」便接著運作。「後設認知系統」主司個人的學習策略,並在我們感到疲倦或遭挫折時,幫助我們決定是否繼續專注於眼前的學習任務。若要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避免因半途而廢而引發行為問題,教師則需明確地指導學生確認並訂定學習目標、在學習過程中運用學習策略、在遇到挫折時適時適度地調整學習目標,並努力貫徹該目標,以求得良好且正確的學習成果。研究並發現,當「自我系統」及「後設認知系統」獲得良好的引導及啓發時,「認知系統」才能順利運作,使學習收到預定成效,並使課堂行為問題降至最低。
由此可知,學生的正反面行為表現,與複雜的腦部運作緊緊相連,這也是為何課堂行為管理對教師而言,是相當艱巨的挑戰。本書不僅對各種學生行為問題的根源加以剖析,更根據腦部的研究提供實用的管理建言,此乃筆者推薦此書的最大理由。
本書的應用與建議
本書的重點在於討論課堂的管理,因此作者對於預防行為問題發生的「課前準備」及「課堂中的行為問題處理」皆有詳實探討。然筆者以為,並非所有的學生行為問題都可透過預防或課堂上的適度處理來解決。因此,「課後的延續處理」如與家長溝通連繫、尋求其他支援等在某些情況下是必要的。根據筆者的經驗,「課後延續管理及支援策略」可使整體的學生行為管理策略發揮更好的效果,進而減輕教師的管理重擔。下表為筆者根據本書內容及自己多年處理學生行為的經驗所設計的整套學生行為管理流程,提供讀者參考:
表一:學生行為管理流程
在此要補充說明的是,若教學對象為未成年學生,尤其是幼兒、國小、國中學生,教師及教育機構在擬訂行為管理策略時,應包括「家長行為管理策略」,以避免「有行為問題」的家長對老師或校方造成傷害。
結語
由本書內容可知,「課堂行為管理」對教師而言是一項極大的挑戰。但教師不需因此而畏懼,只要備有完善的管理策略,便不致對學生的行為束手無策。然應注意的是,本書主要目的是引導教師協助學生了解自己的行為問題,且學習為自己的行為負責,而不是提供教師一個迅速的行為問題解決之道。畢竟,學生行為問題背後總有複雜的個人、家庭及社會等多項因素,不是憑老師個人的努力即可化解。且教師亦應了解,學生的行為改善並非一朝一夕,而是靠長期的潛移默化才看得到成果的。因此,教師在行為管理上,應抱持長遠的眼光及計劃,耐心指導、盡力而為即可,操之過急或求好心切有時反造成自己的挫折感。
此外,學生行為管理及課堂秩序維持,並非教師或學校單方的責任。台灣近年來隨著教育鬆綁,教育當局對教師的課堂行為管理處處設限、家長及學生不斷挑釁老師的權威、不尊重教師專業、甚而踐踏教師尊嚴等脫序現象,不僅無助於學生行為管理,亦非學生及整體社會之福。然目前在台灣仍堅守教學崗位的老師們,除了感嘆「夫子難為」外,其實可以有更積極的作為:不斷自我調適、增廣知識視野才能在教學之路上愈走愈自信!若您想要更有效地維持課堂紀律、降低自己的教學挫折感,不妨即刻拾起What Every Teacher Should Know about Classroom Management and Discipline一書,分享作者的管理心得!
注 釋
[01] 此一名詞源自日本朝日新聞社會部所出版的《学級崩壞》一書。
[02] 作者所謂的「清寒子弟」乃指家境清寒為時兩個世代以上的貧困家庭子女。這些孩子和其家長的主要行為特徵是對人生不抱任何期望,只想過一天算一天,並認為文憑學歷無用,所以大都對學習十分冷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