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我自己的角度來看,華語老師的角色介在東西方的「交界處」。很多華語老師在接受教育的時候,是在亞洲地區。通常,剛開始當老師的時候,我們都會以自己以前最喜歡、最敬佩的老師當做role model。我們可以從那些老師身上找到很多優點,也有很多值得學習的地方。只是因為教育觀念的不同,以及文化上的差異,在教學的時候,總有些「卡卡」的感覺,怎麼看學生在其他課的表現與在中文課的表現不太一樣,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以下是我試過的解決方案:
● 給學生多一點的練習時間:以一堂課40分鐘來說,老師最多只用半堂課的時間,剩下的時間,是學生的練習時間。每堂課,我會在白板上告訴學生,哪一組做什麼事情,除了到教室前面上課以外的時間,他們應該要做什麼。
● 分組教學:在班級裡面,學生的程度不一,上課的內容不同,所以進行分組教學。每組的教學內容、任務都不盡相同。以我的班級為例,我們班有四個不同程度的組別,每組要輪流到教室前面上課,這個時候,其他組的學生,就要做一些可以獨立完成的事情。例如:複習之前學習的內容、對話練習、生詞複習、認字等活動。或是也可以將之前尚未完成的作業、任務完成。
● Project-based Learning(專題式學習):在開學之前,就會訂下一學年的主題,而這些主題,通常是跨學科的。自然課程、社會歷史課程、語言課程,通常都會連貫在這個主題範圍內。這樣的課程模式,往往一個月是一個主題,學生從這個主題中學習、探索、理解,甚至創造。
各國民族風情不同,也有不同的教育理念與方式。如果老師剛到一個新學校,不熟悉他們上課模式的時候,不妨問問學校,是否讓你有機會能到其他老師的課堂看一看,多了解一番。對於自己的教學,也會有很大的助益喔!
|